一脉书香润乡关三代师承践初心——西流河镇八潭村覃氏家庭的教育故事
在西流河镇八潭村,下纳河的碧波静静流淌,见证着一个家族的教育传奇、跨越七十载的温暖坚守。
七十多年前,覃增光夫妇播下“读书明理”的种子,覃氏家族三代人,耕读传家,薪火相传,到现在后辈中有10多人投身教育事业,将知识的火种从偏远乡村私塾播撒到当代校园,书写了一段关于热爱、责任与传承的佳话。
耕读:超出常人的朴素认知
上世纪40年代的八潭村,土地是生存指望,“脸朝黄土”也是普遍的生存状态。覃增光与妻子王金枝却有着超出那个年代的认知。
很多村民觉得读书并非必需、也无钱送孩子读书,但他们却坚信“良田能养身、读书能立心”。夫妇俩不仅咬牙坚持送三个儿子读书,每日跋涉几里泥巴路,风雨无阻把他们送到邻村私塾家。他的弟弟覃增秀因贫辍学,他二话没说,从牙缝中省出钱粮,帮助弟弟重返学堂。
寒冬腊月,窗纸破旧,呼呼地刮着刺骨寒风,孩子们裹着旧棉袄抄书诵文。农忙时节,他们白天下地干活,夜晚就着昏黄煤油灯温习课业。覃增光夫妇望着孩子们苦读的身影说:“我们不图娃们当官发财,就图他们认得字、明事理,将来能帮衬更多人。”这份朴素的“耕读传家”观念,成为覃氏家族最鲜明、最深沉的精神底色。
传承:扎根乡村无怨悔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春风吹拂大地。覃家的“读书种子”破土成苗、拔节生长。长子以文化助力乡梓,成为村首任会计。幼子覃修进则毅然接过教育使命,于1959年从沔阳三中毕业后,考入当年仅在全校录取13人的沔阳师范。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他刻苦求学,毕业后主动请缨来到条件艰苦的沙湖镇余场小学、中帮中学任教。
雨天堤旁树下当课堂,冬日生起炭火盆伴读,他用40多年的坚守,将超过2000名农家子弟送向更广阔的天地,其中不乏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者。
办学条件差,他四处奔走,寻求社会资助改善校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创办农民夜校,培训师资,始终践行父亲“让更多人识文断字”的嘱托。
深耕:践行家训拓新境
覃修进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选择。次子覃维谦继承家风,成为武汉市纱帽中学的英语教师,以“爱生如子”赢得口碑。他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长期义务补课,守护孩子们的求学梦,被传为美谈。
幼子覃维军不仅追随父兄的脚步走上讲台,更从基层一线教师成长为一名具有情怀与远见的教育管理者。现任汉江中学副校长的他,深知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他并未满足于常规的教学管理,而是牵头精心打造了学校的“德育课堂”品牌。他将覃家三代人扎根教育、无私奉献的真实故事转化为生动教材,搬进课堂,让学生们从身边可感可知的典范中,深刻理解“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前程,更是一份对家庭、对社会沉甸甸的责任”。
今年暑期,覃维军被抽调参与市里的防溺水专项工作。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深知此项工作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与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责任重大。他总是顶烈日、冒酷暑,深入村居,走村串户,细致检查安全隐患,耐心向村民和家长宣讲防溺水知识,将各项预防和监管措施严格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他的务实作风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领导的高度认可。这段经历,也正是他对家族“教书育人”理念的延伸实践——教育者的爱,不仅在课堂之内,更在一切关乎孩子健康成长的地方。
赓续:新时代的青春接力
如今,覃氏家族的教育传奇已绵延至第三代。长孙覃闯从师范毕业后,回到仙桃城南中学任教并担任班主任。他将祖父的老教案视为珍宝,经常带在身边,并保持祖父当年的作风,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教室,为学生开窗通风、擦拭黑板,于细微处践行师者之爱。
长孙女覃爽选择了幼儿教育,在荆州的幼儿园里,她总是蹲下身来,用微笑和耐心陪伴孩子们认识世界。
小孙女覃茳媛则回到母校仙桃八中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初登讲台的她,时常与家人探讨“教书育人”这门深奥的学问,决心潜心钻研,延续家族的教师情缘。
每逢佳节团聚,覃家的饭桌上总洋溢着浓厚的“教育氛围”。祖孙三代分享学校见闻、学生趣事、教学心得,知识的光芒与传承的温度在此刻交织。
从覃增光夫妇的远见卓识,到覃修进四十载的乡村坚守,再到覃维谦、覃维军兄弟的深耕与拓新,直至第三代覃闯、覃爽、覃茳媛的青春接力,覃氏家族用七十余年的时光诠释了“师者”的真正内涵。正如覃修进常说的那样:“良田会换主人,钱财会花光,只有教育的种子,播下去就能长成林,荫蔽一代又一代人。”这脉书香,已成为覃家最珍贵的传家宝,也是一曲回荡在江汉平原上的温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