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小学沔街校区:清明期间“农事+”为学生解锁新体验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王松)4月7日,记者从沔阳小学沔街校区获悉,清明节期间,沔阳小学沔街校区通过农耕园里“农事+书本知识”深度融合,创新打造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农事+”活动品牌,为学生提供了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春季劳动实践体验。
现场,记者看到,“农事+书本知识”“比比皆是”。
“泥土就像巧克力气垫蛋糕,要轻轻戳洞哦!”科学老师刘继中蹲在菜畦边,举着放大镜展示土壤中的颗粒结构。起初捏着木柄小铲不敢下手的学生们,随着发现藏在土里的西瓜虫、蒲公英根系,渐渐放开了手脚。
每组3人分工明确:贺子欣负责用耙子松土,她发现“硬土块里藏着亮晶晶的云母片”;戴眼镜的胡玉秀对照图画本,把混在土里的碎石挑进回收盒;力气最大的胡希定则弓着腰,用绿色小水壶给翻好的土地“盖被子”——均匀喷洒第一遍水。老师反复提醒:“弯腰时学小企鹅摇摇摆摆,就不会扭伤啦!”
“每个坑洞相隔两个手掌的距离,就像数学书上的‘单位测量’。”数学老师举着卷尺穿梭田间,学生们纷纷张开沾满泥巴的小手比划。播种环节变成趣味竞赛:用古诗《悯农》的节奏撒种子,“春种一粒粟”念一句埋一颗;用英语数数“one , two ,three……”,把双语学习融入实践。学生们通过观察种子形状、颜色,对照《植物图鉴》竞猜品种。“这颗红红的扁扁的肯定是红苋菜!”“美术老师趁机支起画架:“把你们想象的蔬菜精灵画下来吧!”
学生何涵蕊擦着汗感慨:“我才翻了一会土就手酸了,农民伯伯要种一整片田呢!”
据悉,沔阳小学沔街校区以“农事+课本知识”创新玩法,使沔阳小学沔街校区五层教学楼的屋顶,成为学生的热门打卡地,让学生戴上小草帽,手握迷你农具,在450平方米的“农耕园”里开启了人生第一堂播种课。这场由多学科教师共同设计的劳动实践,让课本知识“活”了起来,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珍惜粮食的种子。
目前,该校屋顶农耕园将作为持续性的劳动教育基地。期末时将举办“蔬菜丰收节”,届时小农夫们将义卖亲手种植的有机蔬菜,所得款项用于帮扶乡村小学。
正如校长李进敏所说的那样:“让孩子在泥土里读懂生命,或许比试卷上的分数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