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精神融入成长基因——仙桃市第二届小学生思维运动会观察
霜染荆楚,寒意渐浓,但仙桃二小的校园内却热潮涌动。

11月18日,仙桃市第二届小学生思维运动会在此隆重举行,来自全市49支代表队的1292名小选手同台“斗智”,在魔方、华容道、九连环等项目中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智力大比拼”。荆州市、潜江市、天门市等地的教育同行及本地师生、家长代表共同见证了这场思维盛宴。
本届运动会不仅是仙桃市深化“双减”政策、践行新课标理念的标志性实践,更标志着区域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了从“点状突破”到“系统深耕”的战略转型。
从“精英游戏”到“全域普惠”的战略转型
与首届相比,本届运动会的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参赛人数同比增长21%,乡镇学校覆盖率从首届的13%大幅跃升至92%。
“我们的目标,是让思维训练不再是少数尖子生的‘特权’,而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接触、都能受益的普惠教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辛卯表示。
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暑期,市教育局启动系统性布局,建立起“校级选拔筑根基、片区竞赛促提升、跨校联训强骨干”的三级递进培养机制。这套机制如同一张细密的网,将思维训练的资源和理念,从中心城区精准地撒向每一个乡镇,直达教育的“神经末梢”。
乡镇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项教具匮乏,如何让理念落地?仙桃的答案是“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组委会精心选派了来自城区的12名思维教育骨干教师,组成“送教团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深入各个乡镇学校,开展了总计12场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直指教学方法、赛事策略、教具运用等实操课程,手把手地帮助乡镇教师补齐能力短板。
在跨校联训期间,组委会采集了超过11000条学生的训练数据,并为此召开了三次专题研讨会,动态优化了华容道、数独等核心项目的难度梯度。这种“基础+进阶”的分层设计,既为精英选手保留了挑战空间,也为初学者降低了参与门槛,真正践行了“让每个孩子都能站上思维赛场”的普惠承诺。
指尖跃动的智慧与成长
赛场之上,是思维力量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魔方转动的清脆声、九连环解扣的流畅声、华容道的模块敲击声,交织成赛场最美的旋律。小选手们神情专注、指尖灵动,展现的不仅是娴熟技巧,更是逻辑推理、空间想象与抗压能力的综合素养,每一次精彩表现都赢得观摩席热烈掌声。
在魔方花式还原区,朝阳小学的王一铭同学全神贯注,手指翻飞间,色彩纷乱的魔方迅速归于整齐。18秒!他成功夺魁。
赛后,这个沉稳的男孩分享了他的“秘诀”:“我每天都会沉浸式练习,慢慢掌握了‘拆解法’——就是把复杂的还原公式拆分成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像解一道复杂的数学应用题,拆开来看,思路就清晰了。”他的指导老师张彩在一旁欣慰地点头,她告诉记者,这种通过思维训练形成的“化繁为简”的能力,已经显著提升了王一铭在数学等学科的解题效率和准确率。“这种思维方式,将让他终身受益。”
乡镇学校的突破,则更具里程碑意义。彭场镇三所小学遴选72名选手参赛,24名学生成功入围市级决赛,这是该镇首次有选手跻身市级思维赛事决赛圈。“以前总觉得这些项目离我们的孩子很遥远,”带队教师潘会明感慨道,“但借助市里的城乡帮扶培训,我们在课后服务中大胆开设了‘思维社团’,采用了‘趣味拼图入门、专项项目进阶’的阶梯式教学模式,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都被激发出来了。”
他特别提到了学生杜雅琴。这个曾经对九连环一无所知的小姑娘,如今已能熟练地解环。而最让潘老师和家长感到欣慰的,并非奖牌,而是孩子身上的悄然变化。“她妈妈特意告诉我,以前孩子遇到难题,很容易急躁,甚至哭闹。现在,她会自己平静下来,说‘我再试试别的方法’。这种面对困难时思维的转变,比任何成绩都更重要。”
让核心素养“看得见、摸得着”
“将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可参与、可测评的竞技内容,是仙桃思维运动会的核心创新所在。”前来观摩的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靳伟评价道。
仔细审视本届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其中蕴含的育人深意清晰可见。个人赛中,华容道、汉诺塔着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空间想象能力;聪明格则在趣味中强化了数感与运算能力。团体赛中,魔尺接力、24点接力等项目,不仅考验个人思维的敏捷,更注重团队内部的策略规划与协作配合,实现了“思维品质”与“合作能力”的双向赋能。
市实验小学在魔尺接力项目中的表现抢眼。面对36段魔尺组成的复杂造型,队员们没有盲目硬拼,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了“空间记忆法”——将整体造型拆分为8个基础模块,队员分工记忆、同步拼接,最终将耗时缩短了近50%。“这已经不纯粹是技巧的比拼,更是创新思维在团队协作中的实践与转化。”指导教师刘衍孝自豪地说。他透露,这种“拆解—整合”的思维方法已被融入平时的几何教学中,“现在学生们在解复杂图形题时,会主动尝试拆解图形、分析相互关系,解题思路清晰了很多。”
靳伟进一步指出:“在传统教学中,‘逻辑思维’、‘创新意识’等素养往往比较抽象,难以量化评估。而仙桃通过赛事这一载体,成功地将这些素养转化为可观察、可参与、可评价的具体能力表现,构建了一个‘教学—训练—竞赛—反馈’的完整育人闭环。这为区域教育质量评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可推广的创新范式。”
让科学精神融入成长基因
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支部书记胡波看来,隆重的开幕式,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选手代表们步伐自信,目光坚定,展现出新时代少年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从齐唱国歌的爱国主义教育,到庄严宣誓的科学精神培育,再到赛后深入的校际交流,整个赛事被赋予了深厚而多元的教育内涵,悄然构建起一个“以赛育人、以文化人”的良好生态。他向兄弟地市的同仁们发出诚挚邀请:“期待仙桃的探索与实践,能为区域教育的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思维运动绝非简单的益智游戏,而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培育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应中勤在开幕致辞中强调,“我们要以赛事为平台,让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创新思维成为孩子成长的‘底层基因’,让追求真理、崇尚实践的科学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血脉之中。”
从赛事成果到育人体系的升维之路
闭幕式上,240名一等奖、12个优秀组织奖等荣誉花落各家,其中72名一等奖获奖选手来自乡镇学校。乡镇学校的获奖数量显著增长,其中更有3所乡镇小学实现了在该项赛事中“零的突破”。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有17名小选手连续两届参赛并均获佳绩,他们持续的进步,有力地印证了仙桃思维训练体系的科学性与长效性。
张沟镇中心学校校长印昌华表示,市里推动的“城乡帮扶”和“赛事赋能”模式,实实在在地为我们基层学校破解了创新教育落地难的问题。我们已经与教联体的牵头学校初步商议,计划结合乡镇实际,推广这一成功经验。”
“赛事落幕,但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长效机制,推动思维训练从一场精彩的‘赛事活动’,系统性地升维为常态化的‘育人体系’。”仙桃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陈红军向记者透露,我市已将“思维训练”纳入课后服务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并正大力促进思维方法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力求实现“思维育人”的常态化、课程化。
作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仙桃市思维运动会的价值已远超一场比赛本身。从顶层设计的体系化构建,到城乡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从个体思维能力的显著提升,到区域教育生态的持续优化,仙桃正以“思维运动”为支点,成功撬动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走出一条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创新教育发展之路。
“未来,我们将持续完善‘教学—训练—竞赛—评价’的一体化机制,让热爱思考、勇于创新成为每一位仙桃学子身上最鲜明的内在品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应中勤表示,我市将继续深耕创新教育实践,为教育强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期待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仙桃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