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仙桃文明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典型 > 身边好人

永不褪色的记忆——老兵李凯峰回顾抗美援朝战役

时间:2020年12月03日 来源:仙桃文明网

  他作为赴朝参战战士,屡立战功,今天虽年岁已高,军魂犹在。他平凡为民,心系国家。干河街道办事处袁市村五组退伍军人李凯峰,回顾峥嵘岁月,一桩桩铁血事迹,诠释着他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初心。

 

  2020年10月,李凯峰荣幸地佩戴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他动情地说:“回首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情景,宛如昨天,历历在目。”

 

  走了28个夜晚才到达阵地

 

  1951年冬,16岁的李凯峰乘上孝感至丹东的火车,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援朝作战。顺利抵达朝鲜新义州后,一行人没有半刻停歇,第一时间奔赴前方战场。

 

  一路在山峦中的树林里步行,他的鞋早已磨得不成样子。“白天隐蔽在山坡、山崖或山洞,夜间行军到拂晓,整整走了28夜,遇到了5次雨夜、6次雪夜、1次雪崩。”李凯峰回忆。

 

  步履维艰地到达“三八线”后,李凯峰先后被补充编入某部8连炮排、火箭筒班。抬担架、运炮弹、挖工事,他样样抢着干。3个月后,他被转入西海岸二道防线。

 

  在“三八线”2612高地,敌我双方仅隔200米。白天,美军飞机连番巡逻轰炸;夜间,美军探照灯发射强光彻底搜索,不时发射炮弹袭击高地。“距离近得能听到美军讲话呱啦呱啦的声音。”他说。

 

  在担任担架队员的3个月中,有一天深夜的情景令他终身难忘。那天后半夜,美军用重炮连续射击两个多小时的炮弹,一直打到了天亮。

 

  为给伤员争取医治时间,在枪林弹雨中,他只身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将伤员背到了担架上,与广东、广西、四川籍的三位战友,把伤员火速抬到了营部卫生所,成功救治伤员。

 

  抓一把雪花既当粮又当水

 

  战场三天三夜交兵,战火不停,炮火连天,炊事班遇到了难题:做好的米饭、煮熟的盐黄豆,没法送到阵地。

 

  战火冲天,炸弹坑随处可见。美军阻断交通,队伍断水断粮。李凯峰和战友们三天三夜没饭吃,只得靠“一把炒面一把雪,半斤饼干一天粮”来维持。

 

  尽管随身带的干粮“炒面、压缩饼干”很快取之殆尽,工事里的战友却没有一人叫苦。李凯峰说:“那时我们都很年轻,都只有16至20岁,满不在乎地挺过来了。”

 

  寒冬冷月的2612高地,白雪皑皑,山岳结冰。然而,美军接二连三发起攻击,炮弹如雨,硝烟弥漫。战壕里的战友,不仅三天断粮没饭吃,而且三天口渴没水喝。

 

  炊事班水难以供上,军用水壶里更是滴水不剩。无可奈何,李凯峰和战友们不得不将雪花作为主要食物来源,把雪花既当粮,又当水。

 

  他严格恪守上级“不顾一切歼灭敌人”的命令,凭着两条腿在冰天雪地里与敌方赛跑,在敌军飞机轰炸扫射时,边隐蔽边冲向前,艰难渡过难关。

 

  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

 

  从一线换班转到二线桃花洞地段,李凯峰被调到步兵8连一排一班,打坑道(修地下工事打山洞通道)、挖地道(隧道、战壕)。

 

  一天清晨,班长给李凯峰下达了一个新任务:把一封重要的信送到10里之遥的营部。随信一同交给他的,还有一挺苏式冲锋枪和72发子弹,班长笑着问他:“一个人执行任务,怕不怕?”李凯峰斩钉截铁地回答:“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

 

  把信件隐藏在腰中贴身处,他头也不回地出发了。

 

  刚走到半山腰,他便发现四五十米远的荆棘丛中有动静,极有可能是南朝鲜敌机投下的埋伏特务。危急时刻,他向隐藏处拉动板机,一梭子打了10发子弹,待到荆棘丛中不再有动静,他头冒大汗一溜烟地穿树林爬山坡,及时将信件送到了营部。

 

  安全返回到连队,向班长面交了营部信件的收条后,班长向他举起大拇指说:“年轻人有冲劲,任务完成得好!”

 

  朝鲜停战协定签定后,李凯峰所在部队,从朝鲜黄海道步行至半夜,在朝鲜西南部的沙里院火车站乘车回国。

 

  1989年10月,李凯峰在北京北汽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退休,回到家乡仙桃安度晚年,至今身体健康。他时常感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说,和那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很幸运。(文/图 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张曼 通讯员 张志贵)

中共仙桃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28-3491094 投稿邮箱:xtwmb501@163.com

鄂ICP备17011604号-1

技术支持:中国仙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