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日军侵华罪证,热心市民捐赠给市博物馆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曾宜环)4月25日,仙桃市通海口镇居民白厚银向市博物馆捐赠其早年收藏的一件铜器。经鉴定,该文物是日本1939年制造的“八八式”野炮炮弹引信管部件,其为研究日军侵华历史以及当时的军事装备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当日,市博物馆负责人向白厚银颁发了捐赠证书,以示感谢和鼓励。
说到如何发现的这枚“铜疙瘩”,白厚银表示是偶然获得。因长期关注日军侵华的历史,且自身是古玩爱好收藏者,白厚银意识到该物品不简单,便将其妥善收藏。“上交给文保单位,在我看来是最稳妥的方式。”白厚银表示,捐赠此物给市博物馆,希望可以教育年轻一代勿忘国耻。
市博物馆副馆长余立介绍,“八八式”引信定型于1928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生产较多的一款“通用型瞬发引信”。引信上刻印了“八八式”“野山加”“昭十四”“東”“10”等字样:其中“八八式”为引信型号;“野山加”表示该引信可适用于野炮、山炮和加农炮等武器;“昭十四”表示该引信生产于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年)。推测“東”字可能代表生产工厂的相关信息,“10”可能表示生产批次或生产年份中的月份等信息。整体看,该引信已不完整,为爆炸后的部分残片。该物发现位置为沔城镇、通海口镇附近。1939年春,日军侵占仙桃,曾长期盘踞于此。期间,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28师退驻沔城,在仙桃境内与日军爆发了多次激烈的战斗。综合该引信的发现位置和生产年份,为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入侵沔阳提供了重要的铁证。它的存在,为我们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支撑。
市博物馆馆长别享兵表示,“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这件侵华日军罪证文物的背后,隐藏着一幕幕被鲜血染红的记忆,时刻提醒着大家铭记历史。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如今这一抗战时期引信被发现极具意义。为了充分发挥这件文物的价值,市博物馆计划将其纳入后期我馆的展览体系,通过精心策划和布置,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意义。捐赠人的善举,也是博物馆与民间文物收藏者积极互动的体现,让散落在民间的藏品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
当日,白厚银还向市博物馆捐赠了其收藏的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陶砖1件、酱黄釉陶权(残)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