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户到“领头雁”——记市劳动模范、长埫口镇四合村农民孙光辉
炎夏时节,长埫口镇四合村的田间地头生机盎然。孙光辉的大棚里,金黄的甜玉米、翠绿的黄瓜、火红的辣椒竞相生长,孙光辉弓着身子在田里操持着,“现在讲究多样化种植,抗风险能力更强,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嘛。”
作为市劳动模范的孙光辉,从过去的贫困户,蜕变为如今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完成从贫困户到“领头雁”的蝶变。他用行动书写责任与担当,带领乡亲们蹚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1994年,孙光辉家庭因妻女生病陷入困境,负债累累,2016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光辉心有不甘,他常常苦于没有门路,脱贫致富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2016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这个饱受病痛折磨的家庭。市农业农村局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产业扶贫项目引入四合村,孙光辉率先响应,在政策扶持下承包了一个蔬菜大棚,开始种植西瓜。
起初,孙光辉因不懂技术、缺乏销路而屡屡受挫,幼苗烂梗、病虫害频发等问题接踵而至。孙光辉没有退缩,他白天请教村里的种植专家,晚上自学各类农业技术,瓜田渐渐有了起色。
“以前穷怕了,总觉得瓜藤蔓越多越好,老刘却要我们把瓜藤蔓剪掉,这不是糟蹋东西嘛。”孙光辉口中的“老刘”是村里从山东请来的农业技术专家刘佃德。每到播种、育苗的关键时期,孙光辉和其他村民们就会聚到刘佃德的瓜棚学习。面对剪除瓜藤蔓的建议,大伙儿都“炸了锅”,孙光辉也半信半疑,偷偷留下了几株未剪的瓜藤蔓。
收获季节的到来揭开了真相:剪藤后的西瓜又大又甜,而未剪的果实却又小又涩。捧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西瓜,孙光辉感叹不已。
孙光辉从此将科技兴农的信念深植于心。白天,他扎根大棚观察作物生长;夜晚,他潜心研读《蔬菜栽培学》《设施农业技术》等专业书籍。
2016年孙光辉巧打时间差:上半年培育西瓜,下半年栽种辣椒,当年便实现净利润两万余元,成功摘掉贫困帽。
此后经过多年的实践与钻研,孙光辉不仅掌握了反季节蔬菜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大棚温湿度调控等技术,还总结出了“电热丝育苗法”“土壤高温消毒技术”等实用妙招,使大棚蔬菜成活率提高30%,产量提升25%。
“一人脱贫,不如一起致富。”村里成立“精扶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统一技术指导、抱团购买农资、集中品牌销售”的产业化模式。
孙光辉以合作社为纽带,将自己总结的技术倾囊相授。村民苦恼西瓜口感不好,孙光辉亲自指导平衡施肥技术,通过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科学配比,减少化肥用量;同时加强大棚消毒,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村民成了西瓜种植的行家里手,他的大棚也成了培育乡土人才的摇篮。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孙光辉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每天穿梭于村民的大棚之间,查看作物长势;深夜上门解答技术难题;自费引进有机肥发酵技术;带领合作社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基地……他始终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同村村民何又祥老伴患病,负债累累。“你看我过去也是贫困户,现在不仅还清了债,每年还有几万块收入。你好好干,我相信你也没问题。”在孙光辉的现身说法下,何又祥重拾信心,埋头苦干,最终脱贫。
如今的四合村,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家家户户庭院整洁,村民精神焕然一新。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从这里徐徐展开。而孙光辉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陈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