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仙桃文明网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让融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滋养和力量
让融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滋养和力量
□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晓旦
“谢天谢地,终于结束了。”6月9日下午,高考结束的铃声敲响,张丽悬着的一颗心总算安放下来。
高中三年,张丽和丈夫摔了儿子两部手机,儿子“对等”地砸了家中两台电脑。其间不乏吵架拌嘴,偶尔甚至挥拳相向。“鸡飞狗跳”多于“母慈子孝”。用张丽的话说,儿子备考三年,自己“被烤”三年,甚至处于崩溃边缘。
儿子状态每况愈下,除了手机上瘾,还出现厌学情绪,成绩“稳定”在班级倒数几名,与父母沟通越来越少。在班主任提醒下,张丽带儿子找学校心理教师面询。心理教师告诉她,孩子出现明显心理问题,“罪魁祸首”就是不良的亲子关系。警惕“踢猫效应”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镜子’。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一定指向家庭的问题,特别是父母的问题。”对于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湖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新路小学沔阳大道校区执行校长王振清一语道破。在他看来,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建立较强的安全感,建立自尊和自信,学会正确表达和处理情绪,学会有效地与他人沟通,提高未来发展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仙桃中学专职心理教育教师范晶认为,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亲子关系又是重中之重,毕竟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滋养和力量,不良的亲子关系让学生饱受心理问题困扰,所谓“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比如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中,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从而获得较强的安全感。而安全感可以减少很多很多的心理问题。
在范晶看来,青少年身心处于“半成熟,半依赖”状态,他们寻求独立,遇事有自己一些想法,加之这个年龄段情绪起伏大,与家人难免产生一些观念上的冲突,从而引发一些亲子关系问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催眠师协会 NGH协会会员、仙桃中学兼职心理教师全莉也认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失去了平衡,心理障碍就产生了。
在日常咨询中,全莉发现,以前学生出现心理障碍一般在高中,现在在初中比较普遍。这和大脑发育有关系。青春期的孩子好比没有刹车的汽车,负责产生情绪的杏仁核发育完成了,但负责控制情绪的大脑额叶,要等到22岁以后才能发育好。所以人们常说,“年纪大一点就好了”。
全莉说,要警惕“踢猫效应”对孩子的伤害。负面情绪都是向比自己弱的人释放。在一个家庭当中承担负面情绪的,一定是家里面最弱的人——孩子。
全莉解释说,孩子心智不全,没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格,孩子和家长的交流,不是自主、自发的交流。孩子和家长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强势的自然控制弱势的。同时,孩子又是被期待最高的,造成他背负的压力很大。
全莉说,后疫情时代,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许多家长面临工作生活诸多压力,在压力找寻出口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转嫁给孩子,把情绪“病毒”传染给孩子。
同时,以前家庭孩子多,家庭俨然一个小社会,孩子们在与兄弟姐妹处理关系过程中,逐步解锁人际交流的技巧。但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即便有两个,年龄相差较大,没有好的人际交流模式去模仿。如果父母关系正常,孩子还可以学习他们沟通方法,如果平时关系紧张,就只能“观摩”负面的人际交流模式了。
学业压力更多来自家庭
毋庸置疑,学校对学生学业上有要求,现实有升学压力,学生间竞争显而易见,不同程度造成学生学业上压力,成为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仙桃中学专职心理教育教师范晶说,尽管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很努力地为学生排解压力和困扰,但很多时候,由于家庭支撑不够,反而成为学生压力源。有些家长口口声声称没有给孩子压力,但实际无处不在。有的家长对孩子说,“这次没考好,我们下次再努力”,表面不在乎,实际给孩子暗示:这次我不说你了,下次你可一定要考好喔。
在全莉看来,受“面子”文化影响,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优秀表现尤其是孩子优异的学习成绩,是优秀孩子标志,最能体现自己对孩子养育的成功。学业压力其实大都来自家庭。家长嘴上不说,心里比较:隔壁老王儿子这次考了第几名,单位小张丫头考了多少分。
湖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仙桃四中副校长柳明提醒家长,不要以孩子成绩“论英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学习与生活中,家长们要从单一性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多元、全面地看待孩子,细心观察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在过程中的付出、坚持及点滴进步,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和能力是被认可的,切忌操之过急,以静待花开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
让家成为孩子安全的避风港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家成为孩子安全的避风港?
王振清认为,家庭教育预防胜过干预,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坚定的守护者和陪伴者,一定要预防家源性心理问题。例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赋予孩子成长的力量;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让爱流动,让孩子平静轻松成长;经营稳定的夫妻关系,让孩子能平稳成长;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让孩子心平气和成长生活。
全莉建议,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温暖,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和谐地相处,培养孩子健康的情绪状态,这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的基础,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建立融洽人际关系,特别是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父母要言传身教起到榜样作用,给孩子传授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范晶认为,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各种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合理需求,给予应有的理解与接纳,做到宽容与约束并重。有的家长,对孩子和盘托出的心里“小九九”不屑一顾,“这点小事至于吗”。一下子把孩子推开了,孩子心门从此关闭,再也不愿与家长沟通。
柳明非常看重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建设的影响。除了每半个月要利用班队会或升旗仪式,给全校学生上一次心理辅导大课。上个月,她包揽了学校三个年级的三场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一有时间,她就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对家长进行了深入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明确家庭责任,履行家长职责。对于2022年1月1日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她认为,家庭教育具有可视化、可塑性、可控性和可预见的特点,在养育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善挖潜能、伺机而育、因势利导。
柳明提醒家长,要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
2022年1月1日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文规定,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不履行家庭教育工作职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柳明说,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切莫以爱之名对孩子造成伤害。父母可以积极主动学习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让家成为孩子安全的避风港。要多共情,少讲理;多商量,少命令;多用事实说话,少用情绪说话,由此实现高效的亲子沟通。
儿子走出考场的时候,张丽没有打横幅、送鲜花,而是给了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尽管这个拥抱来得有点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