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禁噪”不应只是中高考“专属福利”
今年高考前,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开展“静音护考”专项整治行动,全力为考生营造“静音模式”。通过提前走访考点周边沿街商户,发放《静音护航 助力圆梦——2025年高考、中考禁噪倡议书》,动员商户暂停户外促销音响、倡导餐饮门店控制音量;同时,组建夜间噪音巡查专班,对公园广场、沿街商铺等重点区域开展突击检查,快速处理噪音扰民投诉。针对建筑工地和渣土运输,该局对纳入监管的11处在建工地进行拉网式排查,明确高考期间渣土车禁止上路行驶,从源头消除环境干扰隐患。
中考、高考对孩子的前途影响重大,考生们紧张备考,无论是考生本人还是家长,都希望能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方面加强中高考期间施工噪声管理,让考生远离喧闹、安心复习备考,这种特殊的“保驾护航”,值得肯定。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更多时候,市民恐怕没有这样的清静。当今社会,噪声污染已成为折磨现代人的一大困扰,人们对其深恶痛绝。但噪声夜间扰民的报道仍频频见诸媒体:施工工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居民小区里广场舞嘈杂的音响声,流动商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等,让人根本无法安心休息。本该宁静祥和的城市,被各种噪音充斥;本该安静考试的考生,只能期望噪音制造者“大发慈悲”,或是盼着权力部门介入,换来短暂的安静考试时间。倘若得到了安静期,考生们虽不至于感恩戴德,但也会心怀感动。可中高考结束后,噪音是否又会“涛声依旧”?一些工地会不会为追回工期变本加厉施工,有关部门的审查与监管会不会因“特殊情况”而放松?倘若如此,禁噪令只能成为市民美好的回忆——我们总不能只盼着每年“两考”,才能获得片刻清静。
当前治理噪声污染面临诸多难题。与水污染、空气污染不同,噪声污染往往转瞬即逝,存在检测难、取证难的问题。此外,在治理过程中,检测、取证、管理等职责分属多个部门,权限交叉、责任边界模糊,容易出现分工不明的情况。此次针对高考、中考的静音管控工作,城市管理部门将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服务出发点,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精准落实监管举措,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传递出城市的温度。
“禁噪”不应与考试挂钩,也不必等到考试时才严格执行。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对噪声污染出重拳,这不仅是考生的客观需求,更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诉求。一座城市是否文明宜居、市民满意度高低,“禁噪”已成为重要衡量标志之一。因此,“禁噪”应是一项顺应民心的文明工程,需将整治噪音与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这既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加强监督监管,也需要提升广大市民的思想意识,让人人都意识到安静环境的重要性,从身边小事、生活细节、日常生活做起,减少噪音干扰,才能让城市在宁静中更显美丽与韵味。可见,“禁噪”任重道远,绝非中高考期间考生的“专利”,而应成为广大群众共享的“福利”。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梁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