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这本书,好好看!
在阳光明媚的春日
世界读书日翩然而至
来看仙桃的“书香”氛围
静享一隅书香——毛嘴福宁书院见闻
4月21日,距离“世界读书日”还有2天,毛嘴镇福宁书院创办人刘福林便忙开了,清理院落、家什,整理书卷、收藏,迎接慕名前来的客人。
这是个属于读书的“节日”,书院届时“会有一波客流小高潮”。刘福林笑着说。
而在10天前,毛嘴镇举办网络主播学习交流活动,福宁书院就是其中的一站。主播们在这里看书、赏画、打卡拍照、欣赏藏品,向“直播间的家人们”推介这家田园深处的乡村书院,分享这里独特的宁静、质朴与温润。
绿树掩映、花香四溢、古朴宁静,1500平方米的院落,浓郁的江汉平原乡村生活特色。随着社交媒体的传播,地处许大垸村的福宁书院,成为毛嘴一“景”、新的“网红”地标。不少外地客人预订“书位”,希望一探究竟。
“院子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我一手打造的,当然也请了‘高人’指点。”漫步林中花园似的书院,刘福林很是得意。
今年58岁的刘福林是土生土长的许大垸村人,19岁踏入军营,退伍后创业。离别30年后,2016年,他回到老家,郁郁葱葱的村庄、田舍让他陶醉。爱好旅行、摄影,喜欢写诗的刘福林,萌生了将自家老屋改建成书院的想法。
“让乡亲们在家门口邂逅诗和远方,领略读书的乐趣,也是善事、美事。”刘福林说。
他砸下自己的全部“身家”,改造祖屋、庭院,四处搜集、整理老物件,精细打磨、修旧如旧。不论是屋外还是室内、整体还是细节,不论“硬件”“实景”,还是“摆设”“写意”,他都匠心独运,精心雕琢。
回想起自己多年来双手打造书院的艰辛,他有几分骄傲。刚开始,他什么都不懂,最后硬是被逼出了“十八般武艺”:木雕石刻、园林绿化、水电布设等,他都“大包大揽”。
“人活着,就要有一种精神,既感动自己,也照亮他人。”福宁书院承载了刘福林的梦想。他高兴的是,老家乡村,“终有了一方书桌”,越来越多的乡亲成了书院的常客。他也谋划着拓展书院功能:除了做乡村公益图书馆、还成为文艺青年沙龙、游客歇脚静心的凉亭氧吧茶室、亲子休闲研学地……成为“农文旅”产业中的“一环”。
“书兴人和、文兴业旺。”福宁书院南邻梦里水乡、北接渔泛古村、东望沔阳小镇……刘福林期待,福宁书院能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与这些景观串成“串”,长成“百年书院”。
“书香”为履职“添香”
4月19日上午,杜湖街道老里仁口村,9名市政协委员围坐在青石板铺就的庭院内,诵读《我的沙湖,我的排湖》,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拉开帷幕。
“排湖在长江和汉水之间,位于江汉平原的中心,像一面明澈的圆镜,上映日月星辰,下照富饶的大地,闪闪发光,永不暗晦……”庭院内,委员们接续朗诵,引得村民掌声连连。
这场充满“泥土味”的读书活动,正是市政协深化“书香政协”建设的缩影。“读书是政协委员扎根泥土的底气。”主持人的旁白道出深意。自打造“书香政协”品牌以来,“委员读书”活动已从“自选动作”升级为“履职必修课”。市政协将“委员读书”与履职实践深度融合,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必读书目与《仙桃风物志》等乡情读本相结合,让委员们在阅读中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探索出“读、思、行”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让书香从书斋飘向田间地头。
从最初会议室的“圆桌共读”,到如今田间地头的“场景化阅读”,300余名委员的读书笔记里,既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勾画批注,也夹着桃园里的树叶标本。如今,分散在各个界别的300余名委员,每月都会带着书本走进社区车间、田间地头,把读书笔记转化为履职清单。
读书场景在持续裂变。在渔泛驿站读书亭,探寻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置身杜湖街道老里仁口村,于村史中探讨美丽乡村发展之道;在新华书店,解码长江流域千年传承的文明基因。从“云端读书角”到“田埂分享会”,委员们说:“我们的读书会自带 GPS,群众的关切在哪里,阅读现场就在哪里。
”转化机制在实践中愈发成熟。围绕党政所想、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委员们把读书活动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建言资政的“金句子”、工作创新的“金点子”、履职为民的“金钥匙”,累计提出意见建议50余条,部分意见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采纳。
书香润检励初心
“这本《务实求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性很强。理论不应只停留在纸面上,更要在工作中落地生根。”4月22日,市检察院青年干警张润坤在日常学习分享中,和同事们交流读书体会。
这是市检察院开展“午读一刻钟”学习时的画面。一段段碎片时间被阅读填满,一本本好书引导思维延伸。在“书香检察”建设的持续推进下,读书已经融入检察干警的工作日常。
市检察院坚持以文化育检、以书香润检,将阅读作为推动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围绕“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目标,广泛搭建学习平台,鼓励干警分享阅读成果,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市检察院组织开展“书香检察·润心育人”主题活动,设立“读书悦享会”青年专场,鼓励青年干警结合岗位、兴趣荐书荐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阅读心得。
“读《诗经》让我重新体会到古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审美与哲思。”干警郑文丹分享阅读感受时说,阅读经典不仅滋养心灵,也是一种精神补钙。字里行间的礼乐之教与诗意哲思,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给予她力量。
干警杨望带来的书是《焦裕禄家风》。她不止一次被其中的朴实文字打动。焦裕禄对子女的严、对工作的真、对群众的情,组成了一种沉静而深沉的榜样力量。这种力量,让她更加坚定作为一名检察人的初心。
干警李焜推荐的《法治的细节》引发不少共鸣。他从一件普通的办案经历谈起,结合书中内容娓娓道来。“有些案子,看似简单,但真正处理起来,往往隐藏着法理与情理的微妙平衡。”他说,书中提到的许多细节,正是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阅读之外,市检察院还不断拓展文化载体,设立“检察书屋”,丰富图书资源,满足干警多样化阅读需求。通过“荐书+共读+分享”机制,让阅读从个体走向集体,激发全院读书热情。
当前,市检察院“书香检察”建设已形成常态机制,读书活动贯穿全年,读书氛围覆盖全员。特别是在党建引领下,组织“主题共读”活动,围绕学习教育书目开展分组研讨、摘抄分享、交流感悟,推动理论学习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见行见效。
经典为帆育新苗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4月21日,市实验二小复州花园校区内,一群孩子正用稚嫩却铿锵有力的声音诵读《论语》。该校深耕经典诵读教育七载,以童声为笔、以书香为墨,走出了一条特色育人之路。
学《论语》是学校经典诵读的重要内容,由全校语文教师轮流编写,朝读课上,老师化身“故事引路人”,用精心制作的PPT将“见贤思齐”“三省吾身”等经典智慧,转化为古今名人故事与生活案例,让千年哲思跃然课堂。
由该校开发的校本教材《诵读经典,奠基人生》从小学必读书目到成语典故,从文言名篇到民间传说,搭配阅读登记册,每日半小时打卡与家长签字监督,见证着孩子们从坚持到热爱的蜕变。
在经典的浸润下,校园里涌现出众多“经典小达人”,二(1)班的彭浩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他脱口而出,称道学经典能“解闷、修心”。
“老师,我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课间休息间隙,他与语文老师即兴“比拼”常常引得同学驻足围观。在他的作文里,“千磨万击还坚劲”“长风破浪会有时”等诗句信手拈来,为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彭浩东的母亲彭静感慨:“孩子靠经典诵读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从小在书香中成长,经典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理解世界的大门。”
为了让经典“走出书本”,学校搭建多元展示平台:一年一度的经典诵读展演中,诗歌朗诵与情景表演交相辉映;六一儿童节,校园变身传统文化嘉年华;4月底,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小萝卜头》即将登上全市展演舞台,用童声童语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如今,经典诵读已成为学校的闪亮名片。从晨光里的琅琅书声,到清华大学的录取捷报;从课堂上的潜心学习,到舞台上的精彩绽放,市实验二小复州花园校区正以文化为舟、以经典为帆,载着学子们驶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一本喜欢的书
推荐书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记载了公元前403年东周中叶到公元959年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末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毛泽东同志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欲在文学上有所作为,须先在史学上有所知晓。文史相通,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读资治通鉴,将对学习历史和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我们的思维有所启迪和帮助。(推荐人:市医保局刘云)
推荐书籍:《未来三十年》
书中系统剖析了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关键问题,提出“中国需要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核心观点,强调制度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理解当前政策逻辑提供线索。提出“公民社会培育”“价值观重建”等命题,引发对个体责任与社会参与的反思。(推荐人:胡场镇汤荡)
推荐书籍:《刑法的私塾》
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法学著作,它是在虚拟的私塾课堂上,教授与学生们围坐论道,将冰冷的法条转化为鲜活的思想交锋。这里没有标准答案的灌输,只有不断自我推翻的思辨过程。当学生们争论“ATM机故障吐钞是否构成盗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法律适用的精妙,更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体察。这本书最珍贵之处,就在于它保留了法学思考的“过程美学”。那些不完美的观点、被推翻的结论,恰是法律人成长的真实轨迹。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本书教会我们慢下来思考的重要性。(推荐人:仙桃市公安局西流河派出所朱晓丹)
推荐书籍:《小镇喧嚣》
书中打破了传统学术著作的刻板框架,采用纪实文学般的叙事方式,将乡镇干部招商引资时的焦灼、化解土地纠纷时的周旋、应对上级考核时的无奈等场景一一铺陈。对于基层工作者而言,《小镇喧嚣》堪称一部生动的“实战教科书”,它既展现了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也为破解治理困境提供了思考方向。(推荐人:陈场镇刘正阳)
推荐书籍:《汴京客》
宋朝,是中国文人的黄金时代,立朝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勒石立碑,规定子孙后代永远不得杀害士大夫,让宋朝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造就了不少优美的作品,形成了婉约派、豪放派等多种文体并存的流派,成就了宋词在历史上的地位。青年作家景步航用细腻的笔触,将李煜、柳永、范仲淹、欧阳修等词人的人生经历跃然纸上,带我们领略到了宋词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词人笔下江南烟雨的轻柔美丽、见识到了边塞风卷黄沙的金戈铁马、感受到了宋朝的盛世繁华。(推荐人: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读书节领读者 谢伯康)
推荐书籍:《影响力》
(美)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人类行为表象下的心理肌理。此书既是一场对自我认知的祛魅,更是一堂现代生存的必修课。当我们理解互惠的本质是共生而非剥削,承诺的意义是成长而非枷锁,社会认同的价值是协作而非盲从,影响力的双刃剑方能斩开迷雾,让每一次选择都成为自由意志的胜利。这或许就是现代人最珍贵的生存法则:在谙熟游戏规则的同时,永远保留说“不”的权利与勇气。(推荐人:长埫口镇雷雅静)
推荐书籍《简·爱》
《简·爱》是一部闪耀着女性觉醒光芒的经典之作。主人公简·爱虽身处维多利亚时代的桎梏中,却始终以清醒的目光审视世界:在寄人篱下的童年坚持求知,在悬殊的爱情里恪守尊严,在命运的迷雾中执着追寻精神平等。这个瘦小的身躯迸发出的巨大力量,恰如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哲思——当女性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精神世界,便拥有了抵御世俗偏见的内生力量。(推荐人:市中医医院熊翩翩)
推荐书籍:《肖申克的救赎》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监狱逃脱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希望、勇气与自由的史诗。阅读这本书,你将感受到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以及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尽管生活艰难,但我们仍有选择。真正可救赎人们的,只有心底永不熄灭的希望,请永远相信自己、忠于自己、热爱自己。(推荐人:仙桃市烟草专卖局刘莉)
推荐书籍:《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解析与入门的一本著作,主要以哲人和青年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阐述阿德勒心理学的思想,教会我们用“课题分离”理清人际边界,以“共同体感觉”重构价值坐标。初入职场时,我时常怕引起冲突不敢表达观点,过度迁就他人而内耗。这本书让我明白:职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用勇气建立“有边界的善意”。推荐给每位在基层奋斗的朋友,愿我们都能汲取力量,在服务群众的“课题”中,活成清澈坚定的自己。(推荐人:市政数局康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