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仙桃文明网 > 书香仙桃 > 用耳朵“读书”

用耳朵“读书”

时间:2025年11月18日 来源:  仙桃文明网

谢伯康(潜江市园林五小)

每天上班通勤的时间,我总习惯戴上耳机,打开读书软件听书。这种特殊的阅读方式,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被我戏称为“用耳朵‘读书’”。

由传统的看书,到看电子书,再到听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工作太忙,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过去的几年,我尝试过在公交车、地铁上看纸质书、电子书,受限于路途的颠簸,会造成眼睛的不舒适。于是,听书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我的生活。

通勤时间,我会听一些网络小说,轻松的故事情节,会让大脑放松下来,随着作者构思的情节不断幻想;周末,我会听一些历史小说,让我能够在岁月的长河里,捕捉那些英雄的故事,《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就是这样“看”完的;哪怕每晚睡前,我也会找一些轻松类的小说听听,伴随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酣然入睡……

原本以为听书只是我的爱好,谁知道年已半百的父母也进入了听书的队伍。在我的印象中,父母从不会去看书读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们的爱好似乎与阅读没有任何关系。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拥有智能手机的父母,也开始在读书软件上看小说、听小说,他们很享受听书的感觉,做家务、睡觉前,都会播放有声小说。现在,听书甚至成了他们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像我们家这种全家人听书的情况并非个例。今年4月24日,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有近四成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其中有38.5%的成年国民表示在2024年通过听书的方式阅读,高于2023年的36.3%,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成年国民喜爱。很显然,用耳朵“读书”成了不少人的阅读方式。

其实,听书并不是当代才有的。春秋时期的《墨子·耕柱》中提到“能说书者说书”,这里的“说书”便指的是讲故事。《汉书·艺文志》记载“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表明汉朝已有民间说书活动。宋代《西湖老人繁胜录》中提到的盱眙市说书人,已能吸引大量观众。说书人的受众是听书人,由此可以得出,听书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

如今,听书从街头巷尾的书场、茶馆走向移动终端,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技术革新也为阅读注入了活力,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可将文字内容变为情感化的语音,各类阅读平台通过算法,可以精准推荐个性化读本,将阅读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数据显示,广州图书馆年借阅量超1100万册次,其中数字资源借阅占比显著提升,再次印证了“声”与“文”的融合正在重塑阅读生态。

当文字被赋予音色、节奏、情感,那种感受是传统阅读无法替代的。《平凡的世界》有声书上架一个听书平台后,我第一时间听了一遍,独具特色的背景配乐,地道的陕北方言,让看过原著和电视剧的我,对这段发生在黄土高原的故事有了重新的认识。如今,这部有声书在该平台上的播放量已超过5.1亿次,上万读者给出了满分评价。

不管是传统的阅读,还是听书,都会促进国民阅读量的增长,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因此,我们不必要拘泥于单一阅读方式。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耳朵“读书”,全民阅读的氛围只会越来越浓厚。